1.月如无恨月长圆表达什么心情?
2.“天若有情天亦老,月如无恨月长圆”的原句出自哪里?
3.李贺的对联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,是谁对出的?
4.天若有情天亦老,月如无恨月常圆 是什么意思
5.天若有情天亦老,月若无恨月更圆.是什么意思
1、这句话正确说法应为:“天若有情天亦老,月如无恨月常圆。”被传为千古绝对。意思是:天若有情,天亦会老,故此人们总期望美好的爱情能够地老天荒。可是,又有谁知道地老天荒究竟有多久远?月若无恨,月就会终是圆满。
2、若月无恨,婵娟千里为何还有月阕之时?三丈红尘,皆是过客匆匆,人在旅途,总不能事事苛求圆满,太多的事情,总会在岁月的流逝中转化为尘埃。
3、天若有情天亦老,是一个成语,出自唐代李贺的诗《金铜仙人辞汉歌》。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,也指自然法则是无情的。
月如无恨月长圆表达什么心情?
天若有情天亦老,月如无恨月长圆意思是:倘若上天也有感情,也会随着岁月蹉跎而老去的。如果月亮没有爱恨情仇,那么就可以长久的圆满。出自唐·李贺《金铜仙人辞汉歌》:“衰兰送客咸阳道,天若有情天亦老。”
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,这句话在古代就早已闻名,很多文人雅士就以此为上联,以求下联。宋初石延年(曼卿)赠友联中,以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为上联,对出下句“月如无恨月常圆”,一语既出,惊动四座。这件事记载在《蓼花州闲录》中。
“天若有情天亦老,月如无恨月长圆”的原句出自哪里?
月如无恨月长圆表达对他所处时代的无奈及悲天悯人的情感。"天若有情天亦老,月如无恨月长圆”的意思:若是这天真有情意,它都会因为悲伤过度而衰老的;倘若这月钚知道悔恨,那么这月亮必定会恒久圆满的。这句话本是宋代时期石曼卿所对的对联,而最早的出处是唐代李贺所著的《金铜仙人辞汉歌》诗。
创作背景:
据朱自清《李贺年谱》推测,这首诗大约是公元813年(唐元和八年),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,由京赴洛,途中所作。其时,诗人“百感交并,故作非非想,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”。李贺《金铜仙人辞汉歌》诗吟: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,二百年后,宋代的石延年对以“月如无恨月常圆”,成了中秋一绝对。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,也指自然法则是无情的。
李贺的对联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,是谁对出的?
分类: 教育/学业/考试 >> 学习帮助
解析:
天若有情天亦老,出自李贺的诗《金铜仙人辞汉歌》。
这句话在古代就早已闻名,很多文人雅士就以此为上联,做对子,看谁对得好。宋代就有个叫石曼卿的人,一语既出,惊动四座,众人皆五体投地。这件事记载在《蓼花州闲录》中。
石曼卿对的是:天若有情天亦老,月如无恨月长圆。
金铜仙人辞汉歌
李贺
茂陵刘郎秋风客,夜闻马嘶晓无迹。
画栏桂树悬秋香,三十六宫土花碧。
魏宫牵车指千里,东关酸风射眸子。
空将汉月出宫门,忆君清泪如铅水。
衰兰送客咸阳道,天若有情天亦老。
携盘独出月荒凉,渭城已远波声小。
天若有情天亦老,在这里的赏析为:
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。别看苍天日出月没,光景常新,终古不变。若它有情的话,也照样会衰老。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这一句设想奇伟,司马光称为“奇绝无对”。它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(实即作者自己)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,意境辽阔高远,感情执着深沉,是千古名句。
天若有情天亦老,月如无恨月常圆 是什么意思
李贺的对联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,最终为宋代的石延年对出,下联是“月如无恨月长圆”,对仗工整,浑然天成。两句的意思是天如果有情天也会老去,月亮如果没有怨恨月亮不会有残缺,比喻人想追求开怀旷达的心境。
李贺,是一个极富有才华的唐代诗人,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,比如“黑云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”,气势滂沱,让人赞叹不已。
他天资聪慧、博学多才,但是却也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,这大体来自于父亲的原因。他的父亲叫作李晋肃,“晋”与“进士”两字中的“进”同音,触犯了唐代的“嫌名律”。李贺终生不能参加进士考试,而这意味着他的仕途无望。
而这对于人生来讲,是一个沉重的打击,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,妻子的离世,感叹人生的沧桑,内心无比惆怅,在颠簸流离的途中写成诗作《金铜仙人辞汉歌》,表达自己的心绪,其中尤以“衰兰送客咸阳道,天若有情天亦老”一句最能表达内心苦闷思绪。
后来的文人每每读他的诗句,都为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这句感叹,于是拿出来作为对联的上联,并求下联。
在接下来的一两百年里,也出现过一些文人对的下联,比如“海如无量还自枯”,但是总缺少一些意境。
到了宋代,这一对联被大才子石延年完美对出。当时他和朋友喝酒正酣,灵感爆棚,信手拈来“月如无恨月长圆”,两句合在一块遂成佳作。
天若有情天亦老,月若无恨月更圆.是什么意思
意思是:倘若上天也有感情,也会随着岁月蹉跎而老去的。如果月亮没有爱恨情仇,那么就可以长久的圆满。出自于宋初石延年(曼卿)赠友联中。
天若有情天亦老tiān ruò yǒu qíng tiān yì lǎo
解释:倘若上天也有感情,也会随着岁月蹉跎而老去的,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,也指自然法则是无情的。
出处:唐·李贺《金铜仙人辞汉歌》:“衰兰送客咸阳道,天若有情天亦老 ?。”
白话译文:
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,在通向咸阳的古道。上天如果有感情,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。
作品赏析
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“潸然泪下”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。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(907)尚有九十余年,诗人产生兴亡之感的原因,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、体味。自从天宝(742-756)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,唐王朝一蹶不振。
宪宗虽号称“中兴之主”,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,藩镇叛乱此伏彼起,西北边陲烽火屡惊,国土沦丧,疮痍满目,民不聊生。诗人那“唐诸王孙”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。
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诗,“月如无恨月长圆”则是宋代诗人石曼卿当作对联对的下联,两句共同表明如果上天有情那么也会和人一样变老,如果月亮没有遗憾也会长久地圆满,也就是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的意思。
金铜仙人辞汉歌
李贺
茂陵刘郎秋风客,夜闻马嘶晓无迹;
画栏桂树悬秋香,三十六宫土花碧。
魏官牵车指千里,东关酸风射眸子;
空将汉月出宫门,忆君清泪如铅水。
衰兰送客咸阳道,天若有情天亦老;
携盘独出月荒凉,渭城已远波声小。
天若有情天亦老,这句话在古代就早已闻名,很多文人雅士就以此为上联,以求下联。
宋初石延年(曼卿)赠友联中,以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为上联,对出下句“月如无恨月常圆”,一语既出,惊动四座。这件事记载在《蓼花州闲录》中。 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出自李贺诗,引喻生长、兴衰,石氏用“月如无恨月常圆”作对句,不仅词性声律等恰相对仗,而且意境深远,与上句两相联配,自然融为一体。